从学生遇见苏轼,到教授痛批小学——清华附小事件折射了什么? | 头条
各位同仁大家好!今天的斌斌有理,我们讨论这几天的一个焦点话题。
一份清华附小六年级四班“小学生遇见苏轼”的作业,上周成为网络刷屏热点,紧接着北大教授痛批;然后是清华附小回应……一场教育的方法论甚至价值观的争论就此升级,一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和家长,这一周也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我们来梳理一下双方的观点:
北大教授认为——
第一,国庆中秋八天时间,这个班40 多个孩子一共完成了 23 份研究报告。按说孩子和家长都应该休息,从健康来说,节日期间,难道他们不是更应该跟着父母、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游玩、奔跑、出汗吗?
第二,十一、二岁的孩子,是怎么将 25 万字的诗词做到大数据研究的呢?这么繁复大量的工作,真的可以由几个孩子完成?还是这是一个由老师主导,爸爸执行的家庭作业?
第三,用研究能力评估小学阶段的孩子,只怕对不少孩子的心灵健康也是弊大于利。因为没有什么比研究更需要以兴趣为导向、更不能强求的了。
最后,这样做必然产生新的让家长疲于奔命、也“残害”孩子的扭曲。现在这个时代,大城市周末不上课外班的孩子已经成为极少数;而对素质教育的过度追求,却逼着家长和老师不得不选择把“素质教育”和“应试教育”同时抓起来。
清华附小的回应如下:
第一,有人不相信这真的是六年级孩子完成的,连北大教授也发文质疑小学生做课题的意义。说得残酷些,全国上下关注一群小学生的作业,或许只是因为这部分孩子的优秀,造成了更多父母的焦虑:家长们忽然发现,自己撒在培训班上的钱,很可能用错了!
第二,一群“牛娃”聚在一起,必然会有比较高的学习起点。事实上,类似“苏轼研究”的课题在清华附小早已司空见惯,同时也是长时间能力积累的结果。清华附小从低年级就开始小课题研究;中年级开始研究生活中的现象;到高年级就要开始进行整合主题的内容研究,打通全科教学。
第三,关于报告是否由父母、老师代笔?当然不是,大家可能把研究想得太难了。在小学课程的统计里,已经接触了研究方法的学习,调查问卷法,包括“信度”“效度”等统计学知识也都学过。如果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,当然也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。家长帮助孩子找来工具,最后使用工具、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则全在孩子。当前教育改革倡导“家校协同”,在校方看来,学校利用家长推动孩子深度学习,并不是件坏事。
第四,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。清华附小这些学生关于苏轼的课题研究:技术含量高吗?不高;孩子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点吗?未必。但这些并不重要。真正重要的是,孩子们在很小的年纪,就获得了“学习不只可以这样,还可以另一个样”的意识。而这个意识,比任何高科技或者知识点,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都更加有益。这样的学习方法,老师甚至家长的参与,都是常态。清华附小的探索,正是弥补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不足。
……
这场争论直到今天仍在持续,大家都没有被彼此说服。尽管清华附小以自己还算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,让学校能够在一场风波中做到有理有据,但在我看来,更多的学校却没有这样的幸运。所以,我们需要探讨的是,为什么这样的争吵总是不绝于耳?它折射了学校变革中怎样的现状与困境?我们来总结一下:
首先我们看到,在这样一个“价值观空前折叠的时代”,人与人的沟通难度在加大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今天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完全多元化了,别说一个国家,就是一个城市、一个小区,你某一天散步遇见了50个人,这50个人就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结构、思维立场和价值观,有的人还停留在中世纪、农耕文明时代,有的人已经在近现代工业化时代,还有的人已经天天琢磨着人工智能;有人在专注当下,有人只仰望星空,有人甚至穿越到了未来……这些人背负不同的时代,折叠着挤在了一块儿。这本来是社会更加包容的特征,但同时也意味着,在今天你无论什么事情、怎么做,都会有反对的声音,甚至离得越近,吵得越凶。很多事情的分歧都关乎价值观与立场,所以沟通难度无比大。
这就印证了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话:在中国,即便是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。所以在我看来,一个学校的领导者,如果你总是在意这些声音,你将一事无成;当然如果你完全忽略这些声音也不行,轻则失去改进的部分动力,重则失去前行的平衡与可能。
其次,在这样一个“社会剧烈分层的时代”,“枪打出头鸟”成为人性的必然冲动。这个时代在我们看来,无论学生还是家长、老师还是学校,都是一个个具有非凡的学习、成长、发展潜力的学习者,或者学习型组织,而他们的现状,迄今仍然远远落后于自己可能抵达的高度,需要的正是一场又一场调动潜力的冲刺,在不同的个体、不同的学校、不同的区域,去做最好的自己。而每一场冲刺,于自己而言都有不完美的设计、流程、行动甚至结果,于外人而言简直就是野蛮生长、离经叛道甚至大逆不道。所以有人说,“当大众舆论喜欢枪打出头鸟,改革者前胸后背都将是伤口”。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校长老师会安于现状安于守成,因为这样的教育,没有对学校对自己的风险,当然也经不住当下与未来的检验。
最后我们要说,“宽容”,理应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。宽容之下,才能还学校一片自主、安宁的专业成长与改进空间,还孩子们真正个性化+目标化、静待花开与主动培育相平衡的学习生活。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教育,真正让人无奈的现实,不是以研究课题为代表的这一类假期作业,而是以题海战术为代表的另一类假期作业。
这就是今天的斌斌有理,下周同一时间,我们再叙。
推荐阅读
“斌斌有理”栏目
期待来自您的支持、分享、主张和建议
总编邮箱:1046384469@qq.com
▼
责编 | 陶小玮
推荐阅读
点击关键词,打开栏目更多精彩
01 教师节 | 02 远去的校长 | 03 中国最校园
06 自我领导 | 07 管理经典
/ 一本十年才可能出现的管理经典 /
/ 学校领导力课程 /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报名